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私募年末忙“储备”!保规模下急寻稳健投资品

时间:11-20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92

私募年末忙“储备”!保规模下急寻稳健投资品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临近年末,又到各家投资管理机构梳理业绩的时候了。然而今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各国央行持续采取加息政策导致流动性紧缩,我国经济增速在二季度有所放缓,居民投资消费也并不积极,在此情况下,私募机构们则开始在保规模的基础上追求配置稳健的方向。《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一线城市“私募圈”,一批量化投资机构们正在忙着年终盘点,虽然距离2023年结束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是均已寻求明年“保规模”+“稳投资”的投资策略。“我们今年规模上做得还可以,在产品的收益方面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主要还是受投资环境的影响,不过并没有亏钱,也得到了个人和机构客户们的认可。除了当前公司本身在可转债量化投资的强项之外,明年我们也准备扩大稳健的投资线,尤其是在指数套利策略方面进行布局,为投资者争取最大化的投资回报。”11月14日,上海仟富来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许佳莹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而另外一家专注城投债投资的上海海升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子尧则表示,他们正重点考虑针对有基本面支撑的区域城投债进行拉久期投资,通过布局较长期限城投债增加票息收益的同时,还可以赚取未来期限利差压缩的收益。规模效应与收益比拼事实上,在私募业内人士看来,临近年末往往是机构们拼规模的时候。“一般而言,在国内整体私募基金管理人大约两万家的时候,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监管部门的考核是管理规模达到行业15%比例时,才能在来年有布局新投资线和发行新产品的机会,5亿元管理规模是达到这条红线的硬性标准。所以很多机构要想在新一年内寻求更稳健的投资,则必须依靠收益实力来说话。最后一个月时间是各类私募机构压力比较大的时间点。”11月15日,一家主攻二级市场投资的私募基金经理何盛(化名)告诉本报记者。值得一提的是,私募机构们虽然忙着在做规模,不过今年行业的整体收益率却在往下掉。相比单一资产或策略组合而言,多资产策略配置两种及以上资产,根据市场环境变化灵活调整各类资产和各类策略比例,在震荡行情下凸显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优势。不过,多资产策略往往也具有管理规模门槛,即需要达到5亿元的资产管理标准,这其中还不包含自营盘。私募排排网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多资产策略下,主要是宏观策略、复合策略、套利策略这3个子策略。目前国内私募市场多资产策略产品一共1978只,近一年的平均收益率为4.16%,而近三年的平均收益率为39.50%。其中复合策略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较好,近一年的平均动态回撤率为11.69%,近三年为21.40%;套利策略在近一年内表现出色,平均收益率达到5.86%,而近三年的平均收益率为30.72%。更为显著的是,这些产品在近一年内的平均动态回撤率仅为4.95%,在近三年内更是低至9.36%。“通常传统的投资策略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被动投资更倾向于跟踪某一指数,风险较低。但是完全被动地跟踪指数收益往往也比较低,所以指数增强策略受到越来越多量化投资机构的欢迎,指数增强策略是在被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管理的方法,例如优化选股、优化权重等,达到获得超额收益或降低风险的目的,即增强指数的效果。从强化方式上看,指数增强主要包括仓位控制、优化加权、优化选股三种,在实际操作方法上可分为主动和量化。仓位控制是对大盘的趋势进行分析,在上涨阶段增加仓位权重,在下降的过程中减少仓位,以获得择时的超额收益。”在看好明年指数增强策略时许佳莹也分析指出。私募明年如何布局对于公募、私募乃至险资而言,在债券市场能够提供打底收益的前提下,如何寻找可增厚的超额收益是当务之急,而在这方面私募机构则更为敏感。“自三季度以来,监管层频频出手,相继出台印花税减半、个税增加抵扣额、购房首付和贷款利率实质性下调等一系列组合拳,不少投资者认为A股底部已经探明。不过,由于支柱产业房地产表现不及预期,市场整体信心仍然不足。我们预期四季度或者明年上半年才是市场真正的底部,在此之前投资策略上我们减仓较少,静待时机。”对此,前述私募基金经济何盛表示。而今年日子相对“好过”的量化私募基金们,明年则仍然看好指数增强产品。“我们的指数增强产品,前期在代销部分仅用很短时间就已经销售了10亿元以上了。从近期销售反馈的情况看,投资者对于量化产品仍然非常信任。从管理人角度看,私募量化产品的主要优势在于快速迭代的模型策略、灵活的投资范围以及更高效的交易系统,而公募量化产品的主要优势在于较好的流动性。长期看,私募量化管理人在策略、风控、交易系统上相比公募量化管理人仍具备一定的优势。”11月16日,上海一家百亿级量化私募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与此同时,随着万亿规模的特殊再融资债券的下发,地方政府发行的城投债收益率也出现了下行,使得市场上专注债券投资的私募机构开始“调转船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城投债规模约为16.1万亿元,其中仅有21.1%的城投债收益率处于4.0%上方,较7月底减少超7000亿元。当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计划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总额超过万亿元,相当于2020—2022年的发行总量,这进一步加强了各路资本对城投债的信心随着未来城投债在公开市场的违约概率越来越低,新的低信用评级城投债抢购风潮将掀起,令这类城投债发行利率进一步走低。“随着化债进程紧锣密鼓的推进,以及货币政策的宽松、降息政策的实施和未来降准的预期,短期资金面将保持宽松,这将活跃债券市场,进一步压低城投债的信用利差,使剩余的城投债券收益率不断下降,光靠持有城投债到期策略已很难兑现私募产品年化8%—10%的收益预期。”11月15日,长三角地区一家债券私募投研总监兰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对于明年的投资策略,兰伟表示,他们会关注特殊再融资债及存量城投债规模较大的区域,比如天津、云南、重庆、湖南等地,因为有些高票息城投债在得到特殊再融资债券募资支持后,可能有更强的提前兑付动力,由此配置这些区域高收益城投债或许能带来更广阔的收益空间。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